为什么我们从线性分类器开始?是由于线性分类器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1 基本特点
形式简单、易于理解,通过层级结构混合非线性操作可以形成功能强大的非线性模型
线性分类器是一种线性映射,将输入的图像特征映射为类别分数
2 训练过程
2.1 图像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就是将我们的图像转换并表示为可以输入分类器的一串信息数字
比如经典图像集CIFAR10 总有十个类别,数据集中每一张图像像素为32×32 ,每一个(采用RGB)像素通道为3,我们首先要将图片转换为一个向量,转换方式多种,现在我们只做简单的转换方式,用一个32×32×3=3072维的列向量来表示我们这张图片。具体可以参考这篇博客
2.2 线性分类器构造
这里需要一些线性代数矩阵相乘,矩阵转置的知识
$f_i(x,w_i)=w_i^Tx+b_i$ $i=1,…,c$
- x代表输入的d维图像向量 此个例子中是3072维度的列向量
- $w_i=[w_{i1},…,w_{id}]^T$为第i个类别的权值向量,行数由类别数决定,如以上例子有10类,列数由输入的x向量的维度决定,如以上例子为3072维 因而$w_i$的维度为10×3072
- $b_i$为偏置值。维度是10×1
这其实相当于我们把一张图片,输入到这个式子中,得到每个类下这张图片的分数。
2.2.1多角度理解我们分类器的权值W
理解线性分类器的角度一
线性分类器的w权值信息,其实就是训练样本的平均值,统计信息,是每一类别的一个模板。由于W也可以看做10个3072维向量组成的矩阵,因而我们可以进行权值模板的可视化
我们可以把它显示为32×32×3的图片,这时候就会得到10张图片,对应10类,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类其实就是该类下各个图片的一个均值,一个统计信息,如果我们新输入的图片和某一类模板相似,就会导致该类模板对应的额分数更高。
比如这里的W8代表马类,观察到两个马头,一个朝左,一个朝右,为什么呢?因为训练样本中就有的马头朝左,有的马头朝右
理解线性分类器权值角度二
如图,我们实际上就是要找一些分界面,来把不同类比的分开,如下面的红蓝绿线
- 我们距离线越远,他的得分越高,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类别特征越明显
- 距离线越近,得分越低,也就类别特征越模糊
分数等于0的相当于一个决策面 分界面。
w控制着线的方向,b控制着分界面的偏移
2.3 损失函数计算损失值
2.3.1 损失函数定义
什么是损失函数呢?
比如我们的真实值是猫咪,设有两组权值他们对于猫咪的预测的分数都是最高的,但我们权值一预测猫咪的分数是900分,权值二预测的分数是100分,很明显权值一更好,因而我们就是通过损失函数来定量的展现这样的差异。
它搭建了模型性能与模型参数之间的桥梁,指导模型参数的优化,
它其实是预测值与真实值的不一致程度,量化了这个指标,我们把它称为损失值,损失值越大,不一致程度越大,也就预测的越不准确
我们的每一次学习结束后,都可以对应得到一些新的参数,我们检测新的参数的好坏。
可以拿一百张新的图像去测试,然后把每一张图片的测试结果都对应得到一个损失值,把这一百个损失值加起来除以测试总数一百,就得到我们平均的损失值。反映了这一组参数的整体的水平,抽象为数学表达式为
$L=\frac{1}{N}\sum(L_i)$
$L_i$为 单张图片的损失值
2.3.2 损失举例:多类支撑向量机损失
对于任意一张图片,他都有唯一的与之对应的一个正确类别并有一个分数,我们把他定义为$S_{right}$,而其他类别的分数对这张图片来说都是错误类的分数,我们把它定义为$S_{error , j}$ 这里下标有一个j,代表是有多个错误类分数。要把所有的错误类分数都考虑进去
单样本的多类支撑向量机损失定义式为
$L_i=\sum{max(0,S_{error , j}-S_{right}+1)}$
对于每一张图片,把它正确的
如何直观理解该损失?
正确类的分数比错误类的分值大于一分。这时损失函数返回为0,否则的话就是我们错误类的分数加上一分减去我们正确类的分数就是我们得到的损失值。
如上
- 第一行的正确类为鸟类,比猫类分数高超过一分,该项损失值为零,但对于汽车类没有高超过一分,因而错误的汽车类分数+1得到2.9再减去正确类鸟类的分数0.6等于2.3 1.9+1-0.6=2.3 总损失0+2.3=2.3
- 第二行的正确类为猫类,比鸟类分数高超过一分,该项损失值为零,但对于汽车类没有高超过一分,因而错误的汽车类分数+1得到3.3再减去正确类猫类的分数2.9等于0.4 2.3+1-2.9=0.4 总损失0+0.4=0.4
- 第三行的正确类为汽车类,比其他错误类的分数都大于一分,因而总损失为零
2.3.3 优化损失函数
即便有了损失值,有时候我们也会出现损失值一模一样的情况,这时候如何评定参数好坏呢?就是通过添加包含超参数正则项损失 其中$\lambda$ 是超参数(超参数 不通过学习设置的参数,预先人为设定好的参数)这个超参数的作用是控制着正则项损失在总损失中占得比重
- $\lambda$为0的时候只依靠前面的损失函数
- $\lambda$为无穷的时候仅考虑正则项损失
$L=\frac{1}{N}\sum(L_i)+\lambda R(W)$
正则项具体可以分为:
L1 正则项 把权值矩阵W的每个元素取绝对值后再相加
L2 正则项 把权值矩阵W的每个元素先平方再相加
如何直观理解正则项
正则项对于大数权值进行惩罚,喜欢分散权值,鼓励分类器将所有维度的特征值用起来。而不是强烈的依赖其中少说的几维特征。防止模型训练的太好,过拟合(即只能学会自己的数据)。
使得每个维度的特征运用起来,有什么意义呢?
- 避免受到噪声影响,假设它强烈依赖某一维度,那么一但那一维度受到噪声污染,判断就会严重错误,而如果分散权值,那么即便某一维度受到影响,也不影响整体判断
- 还有避免模型产生偏好,对某一维度的特征喜欢,产生记忆,因而也就会产生过拟合,所以正则项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过拟合!!!
我们目前更多地是使用L2正则项,原因是计算方便
不过L1损失函数也有优点,就是L1对于异常值更不敏感,鲁棒性更强
2.4 优化算法
2.4.1 优化的定义?
是机器学习的核心步骤,利用函数的输出值作为反馈信号来调整分类器参数,以提升分类器对训练样本的预测性能。
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找使得损失函数的值是最小的那一组参数!!!而我们对这类问题并不陌生,高中的时候学习导数的时候讲过求最值问题,实际上是要找一些导数为零的点,这些导数为零的点中就有我们的最小值点。
假如我们只有一个参数W,且损失函数是
$L=W^2+2W+1$
我们想要使得损失函数最小,我们可以很轻松知道是在W=-1的位置
但是实际问题中,我们的损失函数L往往非常复杂,同时W也十分庞大,如下图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型,他的要学习的W的参数量就达到了10*3072维=30720。直接求导数为零的点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我们通过梯度下降算法来使得损失减小。
2.4.2 梯度下降算法
它是其中的一种简单而高效的优化算法
设想我们被遮住了双眼,被困在一个寂静的山谷,我们只知道只能在山谷最低的地方才有机会存活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四处摸,找到向下的路,然后一点一点从高处移动到低处。
这 便是梯度下降算法的核心思想
我们需要把全部训练数据样本传入我们的分类器,这时候他就会根据我们的输出类别分数的好坏去调整参数W
相当于此时我们是$L(W{_i})$ 自变量是W,因变量是损失值L
我们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往哪走?
负梯度方向,也就是向导数为负数且变化最快的点走
走多远?
步长(也就学习率)来决定,步长也是我们的认识到的第二个超参数
因而我们把问题由找到导数为零的点转换为求某一点的梯度,$\frac{\partial f}{\partial W_{i}}$进而来不断更新权值
权值的梯度 <=计算梯度(损失,训练样本,权值)
权值 <=权值-学习率*权值的梯度
如何来求某一点的梯度呢?也就是在 一个已知一个权值矩阵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他的梯度
1、 数值法
也就是利用求导的定义式,所以求得的是一个近似值
数值法求梯度主要用于检验解析梯度是否正确
2、 解析法
求这一点的导数,然后代入这一点的值
但这有一个问题,我们每次迭代计算都得把样本中的每一个数据都算一遍!当数据集样本足够大的时候,运算速度就会很慢,因而我们采用以下的方式改进
2.4.3 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也就是我们这次不参考全部样本,而是从样本集合中随机抽取一个来更新。这样就会计算很多了,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抽取到噪声等一些不太好的样本,这时候会把我们带偏,但是这种方法依然可行,因为在大量抽样的情况下,整体还是向着梯度下降的方向去的。
2.4.4 小批量梯度下降算法
既然全部抽取速度太慢,部分抽取又可能会不稳定,那我们很容易想到取中间,也就是说我们随机抽取m个样本,计算损失并更新梯度。
这样的话我们计算效率会更高,同时也会更稳定!!!